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我的住房故事”主题征文⑥:我的诉说


小区门口的凤凰花开了
日子就像从指尖流失的细沙,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,转眼我已年过半百。曾以为,许多事随着岁月的流逝会被遗忘,一则“我的住房故事”主题征文活动征稿启事,瞬间打开了我的记忆阀门,一幕幕曾经的过往在眼前闪现,我仿佛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年代,走进一个个我生活过的“家”,时光串起的回忆温暖幸福。
20世纪60年代初,我出生于胶东半岛的一个小村庄,我家有一个小院子、不高不大的房子,在那里,我度过了我儿时5年的时光。

从山东到厦门,坂头部队大院的三个“家”,容纳了我10年的快乐时光。第一个“家”,一座平房东西两户,每户大约40多平方米,两间不大的屋子住着我们一家三代7口人。地板是四方红砖,边缝用水泥勾填,红砖烧制得比较粗糙,偶尔有几块光滑红色让人喜欢。开始时,没有厨房,到食堂里买馒头、米饭,用煤油炉煮些简单的菜。后来,来队家属多了,统一在房后搭盖一间厨房,从房间到厨房有1米左右的露天距离,大雨天要打着油纸伞把饭从厨房端到房间。饭桌是一张半米多高的小方桌,一家人就坐在小矮凳上吃饭。邻里两家合用一个露天水池,厕所是附近几户人家公用的,卫生轮流值班打扫。

我上小学3年级后,搬到第二个“家”。这个新家两间半房,可以安下两大一小三张床,有厨房和一个小卫生间,家里也摆上了饭桌,宽敞“高级”了好多。今天回想起来,当年搬家的喜悦依然历历在目。

第三个“家”,是新盖的12户三层楼房,这是我们家第一次住新房、住楼房,二房一厅60多平方米,房间、厨房和厕所都大了,设计也更合理,地板还是四方红砖,但是更平整、更光滑,颜色也更红。我和姐姐总是把地板洗得干干净净,我们爱我们的家。

小区的清晨(作者供图)

升入高中那年,我们家搬到厦门岛内。工作后,我离开了家。住过集体宿舍、一房,在不到30平方米的一房一厅,成家有了孩子。12平方米的卧室放着一张大床、大衣柜、梳妆台和简易电视架,儿子的到来让我们又加上婴儿床,房间里满满当当,没有一点多余的位置,走路都要侧着身子。8平米的厅靠墙放一张一米小床,带儿子的阿姨住,电冰箱紧挨着小床,一张折叠饭桌吃饭时打开。在挤挤挨挨的家里,锅碗瓢盆交响曲天天响起。儿子牙牙学语、蹒跚学步,一天天长大。儿子三岁时,我们分到了40多平方米的两房一厅,我们就像松绑般伸开了手脚,仿佛呼吸都顺畅了。儿子上小学后,我们又搬到50多平方米、条件更好的两房一厅。再后来,我们住进了电梯商品房,有了小区,有了物业服务…… 

回望走来的一路,我由衷地感到幸福。跟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,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,“家”从小到大,从简陋到齐全,从平房到楼房,从多层到电梯,房子越来越宽敞,条件越来越好,生活越来越便利,我们见证和享受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。我的住房变迁故事,不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吗?
从“有住的”到“住得好”,追梦的路上,大家奋力奔跑,片刻没有停歇。新时代新征程,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将更加坚定豪迈,每个人都要活出自己最好的样子。
中秋佳节居民在小区博饼(作者供图)


作者 王雅宜


往期文章:

“我的住房故事”主题征文①:居者乐其屋

“我的住房故事”主题征文②:我的三次住房变迁“独家记忆”

“我的住房故事”主题征文③:家园纪事

我的住房故事”主题征文④:搬家记

我的住房故事”主题征文⑤:在幸福小区安享晚年,我很知足


▼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 “我的住房故事”征文启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